google (Jolly1)

Google (Jolly2)

Google (Jolly 3)

2018年1月11日星期四

時代廣場呈獻 : 香港瓷藝90年 - 粵東磁廠 開幕禮

時代廣場呈獻 : 香港瓷藝90年 - 粵東磁廠 開幕禮
轉載自: Star.Starphoto、Jolly的今日星蹤, 查看全部相片請前往:
 
 
粵東磁廠於1928年在九龍城設廠,今年將慶祝成立90週年,是香港僅存的傳統手繪磁器廠 (磁 乃是清朝至民國通用字,與瓷共義,現今日本仍沿用)。時代廣場深感榮幸得到曹志雄先生的支持,並慷慨借出粵東磁廠各年代的珍品,促成這次展覽。
 
香港工業在過去幾十年歷經起伏跌宕,粵東磁廠亦在這個環境中奮力求存,見證了時代的改變。
 
我們希望透過今次公眾展覽,讓各界人士與及海外遊客參觀香港磁廠的手繪瓷器製品,加深對本土文化與社會發展的認識及了解,並期盼這具香港特色的彩瓷可以繼續發展,廣彩手藝得以保育承傳。
 
今天,我們特別邀請了粵東磁廠 第三代傳人 曹志雄先生  聯同 時代廣場有限公司總經理 梁淑敏小姐 為是次「香港瓷藝90年 - 粵東磁廠」主禮開幕,在粵東磁廠工作超過 40年的譚師傅亦有出席開幕禮。
 
香港瓷藝90年 - 粵東磁廠
展期:5/1 – 21/1/2018     時間:10:00-22:00   地點:露天廣場
 
傳統的人手繪瓷構圖工藝示範
展覽期間,擁有超過五十年的繪彩經驗的張錦平先生將即場示範傳統的人手繪瓷構圖工藝,以純熟的技巧展示多款瑰麗的廣彩圖案,為市民送上祝福。
日期: 2018 年1 月6 、7 、13、14 、20 及21日
時間:下午2時至2時30分; 下午3時至下午3時30分; 下午4時至下午4時30分
 
廣彩瓷器的歷史
廣彩的正確名稱是廣州彩瓷,自康熙流傳至今已經有三百年歷史。康熙至乾隆年代,頒令廣州是一口通商的商港,於越秀區成立了廣州十三行的對外貿易特區。當時萬邦來朝, 紛紛來中國尋找商機。商船從歐洲、美國,拉美、南亞、東洋航運來往廣州,發展為蓬勃的海上絲綢之路貿易。
 
廣州十三行商館區,方便歐美國家來訪商人與中國行商貿易,瓷器是最受歡迎的商品之一。當時的瓷器主要在江西省景德鎮生產,但產區離廣州太遠,交通不便。商船來到中國只能停留數月,訂造一些特別的圖案瓷器要等待很久。聰明的商人在景德鎮聘請了師傅來廣州教本地人畫彩瓷,從景德鎮運白瓷胎來廣州, 按客人的圖案要求加工繪瓷,再烘燒,加速了交貨期。所以在廣州出產的彩瓷多是貿易瓷,乃中國外銷瓷的一脈。
 
當時最受歡迎的廣彩圖案
在60年代前粵東全以人手彩繪傳統的廣彩圖案,可歸納為26款受歡迎的圖案,如 [錦邊鬥雞]、[彩萬花],[壽字花心]、[織金人物]、[綠雲龍]、[ 金魚]等,全是画面充滿寓意吉祥,嶺南花果, 金碧輝煌的滿彩圖案。一些外國客人喜歡將家族的的徽章、或名字,家鄉或中國風景,花卉加上廣彩的花邊,或按他們的設計構思,组成了中西融合的圖案,彩繪在餐具和裝飾瓷器上。
 
廣彩瓷器的特色 - 顏料和畫花
技術層面上,廣彩屬於釉上彩瓷。在白胚瓷器上, 以含有氧化金屬的顏料畫圖案,然後在炭窯,現今全以電窯,在攝氏780- 800度煆燒。颜色能歷久不易脱落, 有很好的觀賞價值,是手工藝與化學的合成產物。
 
廣彩所用的顏料發源於雍正時期的粉彩,粉彩具代表性的是萬壽無疆、黑地萬花圖案,顏色堆厚,色彩多姿。每圖案黑色缐描後,再填一層白色厚粉 [玻璃白] 在圖案花卉表面,就像女士化妝般搽一層粉底,再在上面加胭脂掃色,所以它的顏色不通透、比較厚實。
繪瓷構圖的師傅最重要,先以[瓷黑]黑色颜料手畫圖案的線條,從花面中可以看到師傅的手工藝是否生動活潑。完成構圖後,下手或徒弟負責[織填] - 填顏色, 加金彩。廣彩都是用一樣的粉彩顏料,畫法一樣,只是厚薄程度不同,但用色比較淺薄通透,能呈現出黑色的構圖線條,這就是廣彩的特色。
 
廣彩圖案很多時都有粉紅色玫瑰花蕾,外國人稱為Canton Rose—廣州玫瑰。廣彩行內人名為花頭,是用毛筆按勒,輕掃-[撻] 西洋红彩玫瑰花瓣,描畫一花蕾 (bud)出來。碟中間的圖案叫[翎毛],是美麗的雀鳥或蝴蝶的羽毛翅翼,與繽紛盛放的花卉,周邊圍繞花框斗方,英文叫 Rose in Medallion。別具美趣。另一特色是在圖案空白的地方均填上金彩 – [織金]- weaving gold,如華麗衣裳,繡上金缐。60年代前是用真黃金金粉,後改用德國黃金釉-liquid gold paint,是高檔的瓷器特有的顏色。所以廣彩名貴在於很多顏料含有真金成份。廣彩的顏色比較嬌艷豐富,有大紅、大綠、西紅、藍色等十幾種專有的色釉, 都是從粉彩演變出來。
 
由廣彩到港彩的演變及發展
60年代中開始,很多外國百貨公司的買家,經香港洋行引介來訂貨,尋找一些新款、特色的圖案。起初客人帶來設計圖案讓我們畫在瓷器上,後來要求我們創作新的圖案。我們參考博物館、拍賣行的展覽,學習傳統粉彩圖案,其他客人亦帶來圖片、樣辦,具時代特色的新花圖案來仿造。逐漸由傳統廣彩發展到千款香港特色的中西共融彩瓷圖案。
 
廣彩最難的是構圖,以前的大師傅全是白手勾畫圖案,各有所長,畫雞的只畫雞,畫魚的只畫魚,畫人物的只畫人物,是行業的專利傳統,保障收入,惟成品缓慢。到60年代後期,粵東引進用膠印。請師傅畫圖案在纸上,然後把構圖做成膠印,蓋印上瓷器白胎後,其他不同師傅再上色,促進生產效率。乃至今最有效率,保持手繪瓷風格的生產方法。
 
更多酒店餐館、英軍團要求將其精緻的商標圖案,繪在瓷器上當餐飲瓷或贈品。因蓋印達不到清晰效果,於是粵東亦採用了貼花紙的技藝,將圖案絲網印刷在移印花纸上,貼燒在白瓷上。這是現今世界各瓷器廠廣泛應用的生產方法。
 
港彩圖案
70年代中葉,怡和洋行 (Jardine Matheson) 大班要求仿造明朝的鬥彩魚藻圖案造一套西式餐具。鬥彩線條是釉下青花藍色-Underglaze blue,烘燒1200度攝氏後,再填釉上彩红、綠色-Overglaze paints,再以 800度燒成。粤東只能全部以釉上彩繪畫,把這景德鎮粉彩鬥彩圖案發展成特色新花圖案。
 
很多客人帶來百多年前歐洲工廠停產的古舊瓷碟,要求仿造新餐具。我們亦會按客人的指示,融薈西方圖案,加上廣彩的花邊傳統特色,彩瓷具備外國元素,是一種fusion,亦是港彩瓷的特色。
 
另一新花圖案、行內稱之為「督花」,是1975年港督麥理浩夫人帶來一隻破爛的古董青花瓷器,按圖案訂造餐具。因是港督夫人訂造的,所以稱之為督花。原來這是百年前英國的圖案,以前是藍色的,近年同一圖案採用鐵紅色,特別受日本人歡迎。
 
另一個款式是荷蘭瓷器上,畫中國人農村生活的圖案,源自百多年前的外銷畫。畫中的中國人是梳着馬尾、帶着卜帽在農村生活,圖案上見到一些碉樓,應是台山、開平那些地方。這類中國風格圖案的瓷器是最受外國人歡迎訂做餐具的圖案之一,亦是香港彩的特色。
 
粵東磁廠 的歷史
粵東磁廠的前身是錦華隆廣彩磁廠,是曹侶松先生於1928年在九龍城隔坑村道和幾位夥伴設立。40年代前,磁廠有上300名員工,在香港是屬於一種大型的手工企業。廣州本是繁榮的商港,民國期間,國內戰争紛亂,香港較為安定,中西自由貿易,漸漸取代了廣州商港的地位。抗日的時期一切生產停頓,至1947年重組磁廠,並改名為粵東磁廠。
 
50年代初建廠在九龍仔大坑東(現在南山村救世軍總部位置), 1958年廠後面木屋區火災,政府收地,磁廠搬遷到龍翔道大窩坪(石硤尾白田後面)至1985年,1987年遷往至九龍灣至今已經30年。
 
50年代後,彩瓷的需求日益增長。工廠開始定立一系列的制度,為工友供應食宿,大部份工友和家庭都於工廠居住生活。員工和東主關係融洽像家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可稱上同撈同煲,共食大鑊飯。
 

現時的師傅都工作超過 40年。例如譚師傅 70年代來學師,在瓷廠工作至今,對於瓷廠有濃厚的歸屬感。87年搬來九龍灣時有20多位彩瓷工友。隨着年齡漸長及退休,現時留守的只有四位師傅。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