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

2017年1月9日星期一

文化瑰寶 執手相傳

時代廣場 及 八和會館聯合主辦
文化瑰寶  執手相傳
過年睇粵劇
轉載自: Star.Starphoto、Jolly的今日星蹤
 
 
從前香港有一種膾炙人口的流行音樂叫粵曲 ,有一種普及於民間的戲叫大戲。
 
現在,香港的粵曲和粵劇早已由流行文化成為更富文學、藝術性的表演程式。那麼,今時今日,對於香港的普羅大眾來說,為什麼要關心粵劇呢?原因係粵劇與我們的在地文化脈絡相連,豈不加以關心和珍惜?!
 
早於二十年代,香港漸漸發展出以廣東話為主的粵劇,四、五十年代期間,粵曲歌壇十分興旺,當時大量粵曲被灌錄成唱片,廣受大眾歡迎,成為香港第一代粵語流行曲。香港粵劇更是源於民間,歷史久遠,是早期的舞台劇,每年的神誕廟會,各區均有戲棚演出神功戲,是酬神娛民的活動。從香港粵語音樂及在地民眾活動方面來看,粵曲和粵劇是我們文化的重要組成,與我們的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透過今次活動,希望展現一些從前香港流行文化的風景,由從前走到現在,隨著文化的脈絡走,在慶祝新年來臨的同時,珍惜屬於我們的文化瑰寶,過年要睇粵劇。
 
1)    例戲展覽 - 八方和合的祝福
例戲是神功戲裡例必演出的戲,所以戲行中人稱之為「例戲」。粵劇例戲承載了很多粵劇的傳統表演程式和文化知識,如官話唱段、扮仙身段、武術表演等。例戲對觀眾來說,除了酬神和娛樂外,還有更深層的意義,就是得到祝福;民眾過年睇好意頭的例戲,如:《香花山大賀壽》、《天姬送子》、《跳加官》等,相信「添壽、添丁、加官進爵」自然來,閤家同歡、好運齊來。
 
展覽透過介紹粵劇的三齣傳統例戲:《香花山大賀壽》、《天姬送子》、《跳加官》,藉著文字、音像、裝置及特色展品如戲服、頭飾、法器、道具等,說明不同角色人物的造型、以及劇情所反映文化意蘊及內涵,讓大家認識早期粵劇的面貌。
 
特別鳴謝:謝雪心小姐借出觀音戲服,阮兆輝先生借出韋馱戲服,羅家英先生借出董永戲服,李奇峰先生借出1966年「香花山大賀壽」泥印劇本。
 
展覽導賞 (廣東話):每項展品設有「QR Code聲音導賞」,參觀者只要使用智能電話或其他解碼器的裝置,掃瞄分布展區的QR Code後,即可下載收聽粵劇名伶羅家英的聲音為大家導賞展品。
 
 
2)    粵劇折子戲演出
折子戲是指戲曲中的一段戲,多是劇中的最精彩片段,或是全劇的靈魂所在。
除了展覽外,是次活動更會安排逢星期六、 日,舉行三場粵劇折子戲演出,搬演不同類型、以廣東話演出的折子戲,讓觀眾更全面體驗及理解不同發展階段的粵劇。
時間:下午3時正、4時正、5時正 (每日三節,每節約半小時)
地點:時代廣場展館內
藝術指導:新劍郎
排戲導師:呂洪廣、溫玉瑜
音樂領導:彭錦信
撃樂領導:游龍
 
日期    演出劇目
14/1    《寶蓮燈》之「劈山救母」(3時正、5時正)
           《拉郎配》之「搶笛」 (4時正)
15/1    《鐵馬銀婚》之「城樓會」
21/1    《鳳閣恩仇未了情》之「惜別」
22/1    《海瑞奏嚴嵩》之「打嚴嵩‧碎鑾輿」
4/2      《攔馬》(3時正、5時正)
            《鳳閣恩仇未了情》之「惜別」(4時正)
5/2      《拉郎配》之「搶笛」
   
 
3)    拜年照相館
粵劇戲服華麗精緻、散發著獨特的氣質。展場將會有多媒體角落,讓大家彷如穿上戲服留影,拍照後你的相片將成為動畫,讓你發送給親朋戚友拜年。
 
 
4)    我是粵劇演員
粵劇與我們的城市有什麼關係?「我是粵劇演員」影片講述八和如何帶領現在的粵劇新秀演員承傳粵劇藝術,並透過八位粵劇新秀演員:陳澤蕾 、 陳紀婷、關凱珊、黎耀威、 梁心怡 、 譚穎倫、謝曉瑩、黃寶萱、韋俊郎、李沂洛、瓊花女的演出和對話,訴說他們在粵劇舞台上追尋夢想的意義。你會發現原來粵劇是連結我們超過半世紀在地文化的紅線,穿越時空,牽繫人與地方之間的關係。
影片: 我是粵劇演員
訪問嘉賓:
香港八和會館主席 - 汪明荃
八和「粵劇新秀演出系列」藝術總監 - 羅家英
粵劇演員:陳澤蕾 、 陳紀婷、關凱珊、黎耀威、 梁心怡 、 譚穎倫、謝曉瑩、黃寶萱、韋俊郎、李沂洛、瓊花女
 
 
5)    我們的粵劇
除了在粵劇舞台上,粵劇的元素如化妝、頭飾、音樂等經常會在生活中不同的媒介和文類中出現,例如在宣傳香港的刊物、時裝、電影、電視等,原來粵劇與我們是這麼接近!我們訪問了多位從事文化/藝術/時裝/演藝界人士,他們將會同大家分享與粵劇之間的情。片段將於展覽期間播放。
 
 
 
黃寶萱
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中國戲曲深造證書(粵劇)課程。幼承家學, 父親為著名粵劇演員黃金堂,師承吳聿光,曾隨梁谷音、胡芝風、李鳳等名師學習。2011 年成立粵劇場。近年積極參與劇本及音樂創作等工作。2014 年獲選為「西九戲曲中心粵劇新星」,當中並獲頒「優秀表演獎」。2015 年獲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2014 藝術新秀獎(戲曲)」。
 
李沛妍
生於紐約,畢業於美國威爾斯利大學中文系。學藝十年,獲李奇峰、余惠芬家傳受業,更得多位前輩指導。2007 年獲選參演青年版《帝女花》,其後參與大型製作如《德齡與慈禧》、香港藝術節、中國戲曲節等,更致力於粵劇界英譯工作。
 
譚穎倫
兩歲開始接觸粵劇;三歲起加入香港兒童/少年粵劇團。師承伍卓忠,隨張寶華、呂洪廣、鄭詠梅、傅月華、王家玲等老師學習基本功及古老排場;並隨林錦堂老師學習唱科。2014年榮獲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藝術新秀獎(戲曲)」。
 
王希穎
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中國戲曲深造文憑(粵劇)課程,曾隨多位京、崑、粵老師學藝。多次獲頒獎學金,畢業後參與各大劇團演出,2010 年獲得香港藝術發展局「新進戲曲演員進修及實習計劃」資助。
 
梁心怡

現年22歲。香港大學法律糸學士(LLB 2016)。2003年加入朗暉兒童粵劇團。承開山師父名伶張寶華女士悉心教導,初窺粵劇竅門。2005年開始追隨林錦堂師父習唱。2009-2013年間受訓於八和粵劇學院青少年粵劇演員訓練班。2011年拜入名伶尹飛燕女士門下為入室弟子。復隨音樂名宿高潤鴻師父研習曲藝。現為油麻地戲院場地伙伴計劃粵劇新秀演員之一。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